事件概述:2017年9月18日,第六届江苏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正式揭晓,周火生当选诚实守信模范,成为昆山首个省道德模范殊荣获奖者。1995年,退休后的周火生第一次来到金寨希望小学,此后23年100次助学行,总行程超过16万公里,1200余万元捐助“希望工程”,1300多名学生受助重拾书本。
讲述者名片:周火生,千灯中心小学校退休高级教师。
“我1951年从事教师工作,1994年底退休。1993年,我第一次从报纸上看到了金寨县希望小学的新闻,便寄出了第一笔助学款。”周火生说。
1995年,退休后的周火生只身来到大山深处的金寨。70多个学生挤在一间很小的教室里,窗户是纸糊的,整个教室只有两盏瓦数很低的白炽灯,所谓的课桌其实是一条很长的木板。学校简陋的办学条件触动了周火生,坚定了他捐资助学的信念
回到千灯后,周火生决意将全部精力扑在为贫困孩子捐资助学上。与老伴商议后,夫妻俩决定通过义卖图书的方式,筹集善款。这一干就是23年。
23年来,周火生骑着三轮车跑了昆山80多所中小学校,先后有4辆崭新的三轮车被他骑成了废铁。为了省下每一分钱,周火生每次外出进书和卖书,都自带干粮和水。有一年秋天,周火生一个人上金寨,他坐的汽车凌晨1点钟才到南溪镇。他既不想花钱住旅馆,又不愿半夜去惊动别人,就在地上垫两本书,用随身携带衣物盖着身子,倚着墙角打了个盹。
这一次,他用省下的15元住宿费,多买了100支铅笔发给了贫困学生。
为了让更多人知道“希望工程”,周火生特地做了几块展板,上面贴着从山区带回来的图片和资料。他每到一处义卖,都要向孩子们讲金寨的革命史,讲老区人民对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,讲山区的困难,讲山区孩子对求学的渴望。
为“希望工程”源源不断送去“希望”,周火生自己却始终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。在他的家里,最多的是图书和准备捐给“希望工程”的衣物。
2008年6月,周火生的老伴突发脑中风,经抢救后转危为安,却无法行动,必须有人照料,亲朋好友劝他不要再坚持了,照顾好老伴要紧。可每当想到大别山里的贫困孩子,他深深感觉到承诺不仅是个人的信念,更是孩子们的未来。经过再三考虑,他决定照顾老伴和做好“希望工程”两不误。下雨天,他在家里陪伴老伴,晴天出门前把老伴扶上轮椅,并将有关物品都放到手边,再让隔壁邻居帮忙照应。去金寨的时候,他就叫女儿回来多陪几天。多年来,不管盛夏酷暑,还是寒冬腊月,他都坚持每月外出售书十多次。
后来,周火生患上脑梗,精神大不如前,走路也有些费劲。2018年1月,周火生在去昆山新华舍幼儿园义卖图书时突发疾病,讲话不清、浑身发颤,送医后诊断为脑梗复发,经抢救脱离生命危险后,老人一直情况不佳,时常神志不清。但是周火生始终没有忘记5月19日是金寨希望小学的校庆日,始终没有忘记他第100次前往金寨助学的诺言。
2018年5月19日,在千灯镇顾炎武故居门前,4辆大巴车载着周火生及其满满的爱心缓缓驶出,奔赴安徽金寨。“第100次不是终点,我将以此为起点继续助学之路,第101次、102次、103次,生命不息,希望不停。”周火生用略微颤抖的声音传递出他内心的笃定。
如今,在周火生的感召下,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他的爱心团队。2010年,一批爱心人士发起成立了昆山市周火生希望工程志愿者协会。多年来,周火生和志愿者们、爱心企业向金寨县“希望工程”捐款捐物计1200多万元,个人通过义卖图书和奖金所得,已累计捐款金寨县“希望工程”48万余元,1300多名学生得到资助。
“只要我的生命继续,我的事业不会退休的。”周火生说,“我是一名共产党员,雷锋同志、陶行知先生是我一生学习的榜样。”他用自己节省的钱和卖书的部分款项成立了“学雷陶基金”,通过这一基金,在捐助贫困孩子的同时,也对投身“希望工程”的老师进行奖励。
从起初的单枪匹马到如今的队伍壮大,周火生最大的愿望是:有更多人扛起“希望工程”的重担,使熊熊的“希望之火”延续不断。